聚焦治疗热点 服务临床实践
▲ 中国人民**307 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吴世凯
本届CGOS 会议不仅以小课题形势对近期一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试验进行总结报告, 而且进行了5 篇论文报道及精辟的专家点评,同时还呈现3例精彩的老年乳腺癌治疗病例,进一步推进了老年乳腺癌治疗经验交流学习。
全面深度探讨乳腺癌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小课题会议中,**307 医院孙冰博士就乳腺癌AC-T(多柔比星+ 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及AT(多柔比星+ 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研究进行总结报告。报告结论如下:(1)凭借查体及B 超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局限;(2)治疗前腋窝淋巴结病例明确有助于疗效评价及手术腋窝处理方式的选择;(3)新辅助治疗前后均需检测受体状态,争取更多机会;(4)蒽环类药物联合或序贯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相似;(5)原发灶≤ 5 cm、化疗周期≥ 4、药物较足量时易于获得pCR。
除此之外,笔者、李功杰教授和李金峰教授分别就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及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等问题进行阐述。在座专家、学者结合老年肿瘤患者自身特点,就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手段的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及方案,以及在抗肿瘤疗效和化疗药物毒性之间寻求佳平衡点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热议乳腺癌患者绝经标准
**307 医院宋三泰教授在高峰论坛上关于“乳腺癌患者绝经标准的科学判断”的报告,引起热议。报告指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已经成为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但AI 应用的前提必须是绝经状态。
目前,国际公认的绝经标准为年龄≥ 60 岁和(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NCCN 指南推荐对于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女性需检测雌激素及促卵泡生成素。BIG 1-98 及MA.17 研究更提示加查促黄体生成素,但均未提及具体界定值。然而性激素三项检测面临两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是由于各医院所用仪器品牌及测定方法不同,正常参考值的范围就不同;二是在正常月经和绝经状态女性的性激素检测值之间,有一个过渡、交叉地带,并没有绝然的分界线。若想改变现状,首先要规范乳腺癌患者的性激素化验报告单;其次要准确理解、合理判读这些检测内容;后要结合国人实际情况,提出乳腺癌患者的绝经标准。
深入系统阐述治疗进展
乳腺癌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保宁教授阐述了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选择。对于耐受性良好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一般≥ 65 岁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且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早期病例可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明确腋窝淋巴结病理性质,若结果阴性可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式选择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相应的术式,以大限度地切除病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深入探讨老年乳腺癌内科治疗进展问题,介绍了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提出> 70 岁的乳腺癌患者,手术联合他莫昔芬可改善生存,但与单纯他莫昔芬相比,总生存无明显改善。他莫昔芬适合用于老年乳腺癌患者,可降低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淑莲教授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提出相关的治疗策略。首先,脑转移是脑原发肿瘤的10 倍,15%~30% 乳腺癌出现脑转移,中位生存<1 年。其次,分析介绍了ASTRO 脑转移治疗指南。后,系统阐述了全脑放疗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预防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青教授阐述了老年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P53 突变率低及HER2低表达常见等特点,提倡老年乳腺癌患者应根据合并症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同时,针对老年患者治疗中应关注的问题,如预防骨及脂代谢异常、保护心脏功能,提出了老年乳腺癌患者建议使用非蒽环类等心脏毒性显著的药物,同时可联合使用如右丙亚胺等心脏保护剂。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应注意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同时应用唑来膦酸等骨保护剂。
精彩典型病例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及**307 医院孙冰教授分别介绍了3 例老年乳腺癌诊疗典型病例。众专家、学者纷纷发言,提出各自诊疗意见及观点,整个乳腺癌专场再掀学术**,实现了诊疗经验的沟通与交流。
结语
本届会议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国际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大家的学科交叉优势,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会议中乳腺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方面进形成果交流及讨论,极大地带动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