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快讯》杂志(scienceexpress)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肠道内有很多种细菌对保持结肠免疫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是宿主免疫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有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ibd)、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途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可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如分节丝状菌似乎就可诱导肠内th17细胞的生成。然而,th17细胞太多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使调节性t细胞(tregs)失衡,不能抑制针对自体细胞的免疫应答。为确认某些共生的细菌是否可调节肠道内tregs的生成,东京大学的免疫学家kenya honda及其同事将正常小鼠与不带细菌的无菌小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小鼠小肠内的tregs没有显著差异,但无菌小鼠结肠内的tregs明显较低,提示缺少的那些细菌或许能够诱导tregs的产生。
抗生素实验和基于**的实验显示,与此相关的微生物可能是产芽胞的革兰氏阳性菌。肠道内数量最多的此类细菌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梭状芽胞杆菌。 honda及其同事将46种不同菌株的梭状芽胞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移植到无菌小鼠中,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测——经此处理后,结肠内的tregs蓄积增多,而小肠内的tregs水平没有变化,这提示梭状芽胞杆菌仅影响下消化道内tregs的产生。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也提示,另一种细菌——脆弱类杆菌也可诱导肠道内tregs的产生,但诱导产生的tregs数量较少。故认为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真正的强诱导剂。
如果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对免疫系统也有这种作用,那么将来有一天研究人员也许能够利用肠道内的微生物来进行治疗。
ibd患者体内某些种类的梭状芽胞杆菌没有健康人那么多,提示这些梭状芽胞杆菌在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中发挥了作用。此外,研究还证明,tregs的免疫应答在变态反应、哮喘和许多慢性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具有足够数量的这些细菌和其它一些细菌对维持适当的微生物平衡,从而产生一个恰当的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确定这些细菌介导免疫应答的机制,则对于ibd和包括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内的其它疾病,有可能建立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