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损失、痛苦和医疗负担,不仅成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严重消耗社会资源,甚至影响国家的发展潜力。那么,作为心血管方面的知名专家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您认为在推动慢性病防止过程中,学协会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在具体工作方面,应该给予基层医生怎样的帮助?
霍勇教授:大家都知道,慢性病一般起病缓、病程长,需要长期治疗和照料,而影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年龄、遗传、生活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止过程中,我们确实应该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由卫计委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的计划中,慢性病防止是很大的一部分,而从慢性病防治工作本身来说,我觉得需有**行为层面、社会和每个国民层面、专业人士层面来共同工作携手推进。虽然这三个层面都有不同层次的工作,但是,学会和协会在组织专家,专业理论、临床工作的规范;制订指南、专家共识;对医生进行基础培训等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说明,在专业层面上,学会和协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做好慢性病的防止学会和协会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记者: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医疗学术机构将慢性病防止提上日程,高血压作为切入口并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并与建立**密切相关的措施。作为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您认为基层版《指南》相对专业版《指南》而言,具有哪些临床特点与推广价值?
霍勇教授:在慢性病的防止上,**永远是主导地位,把慢性病防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关键是发现了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来看,在过去几十年之间不但呈持续攀升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尤其在近些年来上升趋势的速度明显加快,所以有人说,在未来几年可以看到心脑血管疾病“井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在看到这种现象后要有哪些对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看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到了一个拐点,因此,在八十年代后期,与中国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的趋势截然相反,美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并且,我们发现象“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这些最简单、最可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止手段,在中国,落实上反而非常不满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考虑到需要制订适合我国**特点的“指南”,而制订的“指南”要覆盖基层医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那么运用专业版“指南”未必会有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更简单的更容易操作的“指南”或者“共识”,能够正确指导基层医生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高血压防止指南》基层版更适合基层医生使用,使基层医生能够看到懂、用得上。此外,《高血压防止指南》基层版应当进一步延伸,应当把它落实成最简化、最简单的临床步骤,使临床可操作的途径既有科学性又有统一的标准化来操作,使目前正在试点推行的临床路径能够适合基层,并在基层得以落实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