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教授您好,您在baPWV/ABI等血管功能早期检测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请您谈谈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技术在国内开展的情况如何?
王继光教授:针对检测血管功能病变的baPWV和血管结构病变的ABI,在临床和研究方面,国内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发展速度很快,这和一个良好的机制是有关系的,即我们的学术界非常希望能够推广这个概念,更多的进行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检测。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希望在这方面推广相关产品,我们可以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把这项事情做的更好、更快。原因非常简单,如果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只单纯推广概念,效果可能是事倍功半;或者有这样一种设备,如果使用起来不方便,检测结果不准确,也会影响到概念的推广。任何一个概念要想得到深入的推广,往往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检测设备。这样不仅可以推广概念,同时还可以将检测方法贯彻到临床实践当中。过去几年里,这方面的发展速度较快,依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慢到快的发展阶段,同时,这种变化也在改变我国整体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止现状。
记者:您经常参加国际上的学术活动,了解国际上的新学术动态,请您讲一下这项技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王继光教授:血管检测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逐渐被大家认可。在欧洲,从事血管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学术组织如The Artery Society--动脉学会,也是在过去10年间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年5月份美国高血压年会上,美国人成立了North American Artery Society--北美地区动脉学会。将来我们国家从事血管方面工作人员,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临床医生,也会形成类似的学术组织,大家团结起来去做血管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已经经过了技术早期认识阶段,并且很大程度上认可了这项技术。尤其是欧洲的The Artery Society--动脉学会,亦是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此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最初只有几十人参加,如今每次会议均有四、五百人参加,这种情况表明,从事血管健康保护的医生不仅在人数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专业判断水平上也有很大程度提高。对于血管早期检测,包括血管功能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检测及血管结构检测-ABI检测,此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从事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认可,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个快速、向前发展的学科领域。
记者:在这项检测方面,您有什么新的研究?
王继光教授:我们也非常希望在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尤其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此项研究,这项研究是无法用国外的研究工作来替代的。中国人群有非常典型的特征,血管结构和欧洲人及日本人差别不大,但是病变的过程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因此我们一方面在中国的自然人群中进行了研究,即开展一个全人群的研究,从年幼到年老人群的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另外也选择了一些老年人进行血管结构与功能对心脑血管并发症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的研究。当然,如果想在有限时间里进行足够多的临床实验,老年人是比较好的研究人群。另外,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尤其是治疗过程中,我们已经把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测作为重要的临床评估指标。观察这些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的药物之间有无区别。我认为这些研究,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血管检测可以协助预测血管病变并发症的风险,另外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些检测方法是否可以用来评估疗效。即,在进行降压、降糖和管理血脂时,如果只单纯了解这些指标,并不能很准确的判断心血管风险的水平。因此,我们需要直接去观察血管,检查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病变情况,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血管的病变情况,从而更准确的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从而进行早期预防。
记者:请您预测一下baPWV、ABI和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继光教授:针对发展趋势,可从如下两方面去讨论。一方面是扩展程度,即有多少所医院或多少名医生使用此种检测方法,这方面我们非常有信心。因为目前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产品作为载体,把这些概念知识传递到四面八方,使其成为一个常规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即从国内大医院到基层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是农村卫生院普及这种检测方法,目前该类技术仍然较多运用于大医院,通常用来观察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或进行高端人群体检。但是作为一种早期筛查的手段,我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深入到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的卫生院。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各方面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需要更具竞争力的设备,尤其是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的设备,以使基层的医疗机构能够接受。这是仪器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是疾病管理的需要,因为,一方面可以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检测患有早期病变的人群,使血管检查变成一个像血常规检测一样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心血管风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的目的。